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方法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类。 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主要方法有:筛滤法、沉淀法、上浮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等。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质(包括悬浮的、原、汽提、萃取、溶解的、胶体的等)。分离回收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主要方法有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吸附、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等。化学处理法多用于处理工业污水。 生物化学处理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主要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的好氧法(好氧氧化法)和利用厌氧微生物作用的厌氧法(厌氧还原法)。前者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及有机性工业污水,其中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后者多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目前也开始用于处理城市污水与低浓度有机污水。 城市污水中的污染物是多种多样的,往往需要采用几种方法的结合,才能处理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与污泥,达到净化的目的与排放标准。 生活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废水排放总体情况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统计,2003年一201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复合增长率达到4.22%。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亦逐年提高,2013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485.1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达到69.76%。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长并有加快的趋势。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情况
为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发展迅速。2003年-2013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由511座发展到5,364座,复合增长率达到26.50% 。 同时随着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亦不断提升,由2003年的0.32亿吨/日提升到2013年1.66亿吨/日,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3年城镇污水处理量达到456.1亿吨。 生活污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2012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国办发〔2012) 24号)。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范围内的城镇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569万立方米/日。其中,设市城市2,608万立方米/日,县城1,006万立方米/日,建制镇955万立方米/日;东部地区1,898万立方米/日,中部地区1,477万立方米/日,西部地区1,194万立方米旧。全部建成后,所有设市城市均建有污水处理厂,县县具有污水处理能力,各省(区、市)污水处理率均达到规划确定的目标,全面提升全国污水处理服务水平。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 17号)。计划指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IV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 95%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同时,随着生活污水处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各地也依据新标准严格执行,排水标准的提升对污水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国办发〔201引24号)提出,对部分己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能力。大力改造除磷脱氮功能欠缺、不具备生物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重点改造设市城市和发达地区、重点流域以及重要水源地等敏感水域地区的污水处理厂。 “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范围内的城镇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规模2,611万立方米旧。其中,设市城市2,038万立方米旧,县城527万立方米旧,建制镇46万立方米旧;东部地区794万立方米旧,中部地区1,318万立方米旧,西部地区499万立方米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