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武汉工程大学陶瓷膜团队专利作价1915万入股企业背后

     发布时间:2017-03-20 
据中青在线2017年2月27日讯 2月22日,武汉工程大学校园旁,一处外观老旧、僻静幽深的院子内,穿过一排排的废弃厂房,该校陶瓷膜科研团队的8名中青年教师,正在一间平房改造成的实验室内忙碌着。
  团队的老师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共持有50.4%的股份。
  作为国内少有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陶瓷生产技术企业,3个月后,这家公司(注资3800万元)将在全国率先实现碳化硅陶瓷膜量产。
  此前,团队研发的一组(8项)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学校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将此次收益的90%即1915.2万元,奖给了研发团队。
  8项专利撬动50.4%的股份背后,发生了什么?
  一件国外展品带来的触动
  浑浊的杨梅酒,流经一截由碳化硅陶瓷制成的实验装置,几分钟后,即变得通体清亮;品尝一口,口感更加甘冽醇厚。实验室内,团队成员们向记者进行了这一演示。
  这一灰色的圆柱体装置,乍一看毫不起眼。“表面看起来光滑,实际上分布的全是孔。”团队负责人之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季家友将这一装置比作“筛子”:原料液或含尘空气在压力作用下,在膜管内高速流动,继而纯净的空气或液体从膜中流出,颗粒物被膜截留,从而达到分离、纯化、浓缩效果。
  但是这些“筛孔”,肉眼看不见。
  “直径从0.04微米、0.1微米、0.5微米,到1微米、3微米都有(1微米相当于1米的100万分之一)。”季家友打了个比方:0.04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之间。
  这一看似普通的“筛子”,却是经特殊工艺高温烧制而成,能让过滤网在高腐蚀性、易沉积等环境下,有效过滤掉有害物质。
  研发、完善、转化这一成果,该校陶瓷膜科研团队用了将近4年时间。
  事情的起初源自2013年。武汉工程大学一名校友在国外参观一个膜分离工艺展时,带回一小块碳化硅陶瓷膜产品。
  当时国内在膜分离工艺中,成品做得比较好的是另一种陶瓷膜。但是,它耐强碱性不够,通量也不够。
  多年来,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碳化硅陶瓷材料方面有一定专业积累及科研成果。老师们深谙:碳化硅陶瓷膜具备耐酸碱、耐高温、通量大、易清洗的优异性能,其产品能大量用于工业废水、烟气的处理,此外,还能应用在食品、饮料、制药、化学品、采矿、泳池水处理等领域。
  但当时,一个事实是:作为陶瓷膜领域最高端的产品,国内水处理领域所需的碳化硅陶瓷膜材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供应均被国外垄断。
  这一形势,深深触动了学院的老师们。“人家做成了产品,我们为什么要让技术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如果我们转化成功,那就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季家友说。
  学院几名教授、副教授一拍即合:组建团队研发完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转化为产品!
  政策利好
  让科研成果不能再“烂”在实验室
  在团队带队人、武汉工程大学节能材料与膜技术研究所所长徐慢教授的记忆中,那是一段充满挑战、艰辛曲折,挫败感与成就感交叉存在的时光。
  从陶瓷片开始,每片都需要分析孔的分布、烧制温度等,需要无数次实验调整。配方设计、混料工艺、挤出工艺、涂敷工艺等所有环节,在质量控制中都必不可少,任一环节都会影响产品最终性能。研制过程周期长且复杂,中间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与反复、无数次设备故障、研发思路争吵,发现问题调整思路,再发现问题再调整思路……
  团队主要成员都是教授、副教授,“平时有课要上,又要抢占市场先机,只有利用晚上与休息日加班加点,连续好几个寒暑假都泡在实验室。”徐慢说。
  渐渐地,从最初的手掌大的小片,到450毫米长的半成品,再到1米多长的成品,到2016年,团队终于掌握了该产品有关的8项专利技术、数十项自主知识产权。
  当年,项目也通过了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专家评审,并作为首批项目入驻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获得该研究院50万元孵化资金,保证了中试系统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
  不过,对团队成员们来说,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专利、论文确实是成果,但是,如果停留在实验室‘睡大觉’、没实现量产,就算不上最终成果。”季家友感慨。按照预估,碳化硅陶瓷膜想要实现量产,硬件投入不便宜,动辄需数千万元。
  幸运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政策逐步明朗。
  湖北省高校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科技成果。早在2008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70%”政策,对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转化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实践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仍被当作一般性国有资产管理,其处置权、定价权、分配权掌握在管理部门,须层层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难以快速实现转化。许多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和利用,甚至锁在抽屉里变成一张废纸。
  2014年初,湖北省政府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用十条新政破藩篱、撤路障,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进行重大改革,赋予科研团队研发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其中规定:“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在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其所得不得低于70%,最高可达99%”,开全国先河。
  2016年10月,《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施行,对产权清晰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更好的分配方案,鼓励创造人员以专利权入股。
  幸运的是,2016年,武汉工程大学碳化硅陶瓷膜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百大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被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选中。
  团队以研发的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及专利作价2128万元技术入股,连同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相关设备正在调适。
  既做科研又当股东
  高校教师有望创造更多价值
  记者了解到,由于涉及使用学校的有形、无形资产等因素,按照《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湖北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推进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及《武汉工程大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武汉工程大学将该校碳化硅陶瓷膜团队专利评估所得收益2128万元的90%,奖励给研发团队,以鼓励团队继续研发并迅速开始产业化进程。另10%,由学校全资子公司武汉化院科技有限公司代持。
  “这下大家觉得劳有所获。”在徐慢看来,老师们既当科研人员又当股东,可以创造更多价值。
  季家友对此深有感触。
  他回忆,以前受政策所限,教学之外大家要么写论文、申报课题,主要围绕职称晋升做点事情。现在,通过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终于得到回馈;另一方面,高校老师们上了这么多年学,除了教学,还能为社会做什么?“通过技术转化,比较容易体现出来,而且这种价值是立竿见影的。”
  一些研究生也从该项目中获益。
  3年多时间,该项目共接纳了数十名研究生参与科研。他们始终和老师们并肩战斗,几年的努力和执著使他们得到了较好历练,有的同学继续深造了,有的同学留下和老师继续进行该项目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
  “付出的越多,收获的越多。”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27岁的吴庭去年6月毕业后选择留下,直接与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担任公司技术部经理。不仅如此,还享有公司1%的股权。“这在我读本科时是根本想不到的。”吴庭说。
  最近,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家酒企主动找到该公司提出合作。此前,该公司利用有机膜过滤酒液,结果易堵塞、效率低,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此次合作,该企业希望通过使用碳化硅陶瓷膜产品,将过滤成本降低一半。
  目前,位于鄂州经济开发区内的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一条年产6万支产品的生产线已经开建。
上一条】 【返回列表】 【下一条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会员之家
浙江省膜产业协会  地址:浙江省文一西路50号   邮编:310012
浙ICP备15005510号-1 copyright 2014 浙江省膜协会 版权所有

 搜索
网站建设:博搜网络